又是一年開學季 這些近視防控的“坑”不要再踩了
今年秋季學期是中小學全面落實“雙減”有關部署要求的第一個學期,孩子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有望減輕。那么眼睛的負擔能不能減輕呢?近年來,我國近視呈現低齡化的趨勢,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的增加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焦慮不已。眼科醫生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,家長們有時候是干著急,但卻是緣木求魚,不得其法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徐瓊醫生為您總結近視防控的常見誤區,幫您防踩“坑”。
誤區一:孩子上學后才需要查視力
3歲以后,兒童在學習識認視力表后絕大多數都能夠配合測視力,就可以進行初步的視力檢查,建議每三個月到半年進行一次視力篩查,檢查開始時間最好不晚于3歲。
生活中,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斜著看、歪頭看、瞇眼看、揉眼看或很近看電視和書時,就要警惕,可能是視力有問題了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,為孩子建立屈光發育檔案。
誤區二:孩子還小+度數不高=假性近視
在醫院已經散瞳驗光后,如果檢查出近視度數,就不再是假性近視,即使孩子年齡小,度數小,也已經不是調節緊張性的假性近視。
當孩子出現視力下降,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散瞳驗光是非常必要的。通過散瞳可以排除假性近視,對于大部分的近視兒童,選擇4~6小時就可以自行恢復的快速散瞳驗光足以。
誤區三:眼鏡看遠戴看近不戴
正常眼與戴鏡(度數合適)的近視眼看近時眼睛都需要調節,通過調節改變眼睛的焦距,將光線聚焦點從遠處移到我們看的近距離物體上,這才能看清晰。近視眼在不戴眼鏡的情況下,眼睛的焦距就在近處,眼睛可以偷懶不用調節就能看清,但是長期偷懶眼睛的調節功能就會下降。
除醫生有特殊交代的情況可以不戴眼鏡外,其他時候建議近視的孩子看遠看近均佩戴眼鏡。
誤區四:越戴眼鏡近視加深越快
散瞳后檢查出來的真性近視是不可逆的,大部分的近視眼是因為眼軸增長導致,眼軸就好比眼球的身高。還在身體發育期的孩子,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,眼軸會隨著身體發育持續增加,因此近視度數不但不會降低,反而會不斷加深。近視加深并不是因為佩戴眼鏡。不戴眼鏡會加重眼睛的負擔,可能進一步刺激近視度數增加。因此,要佩戴合適度數的眼鏡矯正視力。
隨著眼軸增長,近視度數增加,要及時給孩子更換合適的眼鏡,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驗光檢查。
誤區五:激光手術根治近視
激光近視手術并不能包治所有近視,超過一定度數的高度近視無法進行角膜激光手術。其次,并不是所有度數適合的患者都能做激光近視手術。更重要的是,近視手術其實治標不治本,手術只能摘掉眼鏡,并不能改變眼底,表面上近視度數消失了,但高度近視眼底病變的風險不會降低。
近視要從娃娃抓起,不要懷揣僥幸心理,坐等長大了再做近視手術,預防孩子近視,控制度數增長,更重要。
誤區六:視覺訓練包治近視
眼軸增長不可逆,近視也無法治愈。一些視覺訓練機構過分夸大訓練效果,號稱能夠徹底治愈近視,其實是通過訓練孩子識別圖像的能力,營造視力恢復正常的假象。
過度視覺訓練可能加重孩子的近距離用眼強度,加速近視發展速度。
誤區七:沒時間戶外全靠“OK鏡和藥物”
如今,國內外研究數據都證實了,近視防控“三板斧”——角膜塑形鏡(OK鏡),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以及戶外光照2小時/天——是確切有效的。但OK鏡和低濃度阿托品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的,需要進行角膜形態、眼表狀態、調節功能的檢查,通過檢查后才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。
近視發生發展的機制目前尚不明晰,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充足的戶外光照才是最根本的防控方式。一旦近視,便很難逆轉,也不能光靠醫療手段干預。
原標題:又是一年開學季 這些近視防控的“坑”不要再踩了
編輯:趙芯爽